时间 |
会议安排 |
11月25日(周三) |
13:00-20:00 报到(酒店大堂) |
18:00-20:00 |
晚餐(餐饮楼一楼自助餐厅) |
|
|
11月26日(周四) |
地点:312会议室 |
上午第一节 |
主席:崔辰州(国家天文台) |
07:30-08:30 |
现场注册 |
08:30-08:45 |
开幕致辞 |
08:45-09:15 |
时域天文学和Mephisto多色巡天(刘晓为/尔欣中,云南大学) |
09:15-09:45 |
可视分析相关进展(袁晓如,北京大学) |
9:45-10:15 |
合影/茶歇 |
|
|
上午第二节 |
主席:王俊峰(厦门大学) |
10:15-10:30 |
海量光谱数据挖掘(罗阿理,国家天文台) |
10:30-10:45 |
BASS/DESI图像巡天最新数据(邹虎,国家天文台) |
10:45-11:00 |
天文台智能观测运行操作系统(胡义,国家天文台) |
11:00-11:15 |
SKA 数据处理基础算法库进展(王锋,广州大学) |
11:15-11:30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一年来工作总结与展望(崔辰州,国家天文台) |
11:30-12:00 |
嘉宾论坛一:疫情与“在线”(主持人:崔辰州;嘉宾:宋谊、陈栋华、郝晋新、袁晓如、李忠木) |
12:00-13:30 |
午餐(餐饮楼一楼自助餐厅) |
|
|
下午第一节 |
主席:范玉峰(云南天文台) |
13:30-13:45 |
智算中心助力科学大数据(杜怀亮,浪潮集团) |
13:45-14:00 |
先进计算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王楠,曙光集团) |
14:00-14:15 |
华为数据技术助力天文研究(陈继宁,华为) |
14:15-14:30 |
几种天文CMOS相机特性(邱虹云,光速视觉) |
14:30-14:45 |
多波段多信使天文数据的高效融合(许允飞,国家天文台) |
14:45-15:00 |
南极自动视宁度观测及结果(马斌,国家天文台) |
15:00-15:20 |
茶歇 |
|
|
下午第二节 |
主席:余恒(北京师范大学) |
15:20-15:30 |
虚拟化技术在天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王新华,云南天文台) |
15:30-15:40 |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子云核检测(郑胜,三峡大学) |
15:40-15:50 |
基于机器学习的低频射频干扰识别(孙浩民,广州大学) |
15:50-16:00 |
SKA方向依赖误差及其校准方法研究进展(梅盈,广州大学) |
16:00-16:10 |
数据驱动的恒星参数及元素丰度测量(杨琳,北京师范大学) |
16:10-16:20 |
基于鱼眼相机数据的南极云与极光智能识别和分析(汤善江,天津大学) |
16:20-16:30 |
机器学习在磁像仪数据处理中的可行性研究(郭晶晶,国家天文台) |
16:30-16:40 |
罗扇项目(李广伟,国家天文台) |
16:40-16:50 |
类地行星的相对分布(晋升,紫金山天文台) |
16:50-17:00 |
Storage Schema of Time Series Astronomical Data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alysis(李琨,天津大学) |
17:00-17:30 |
嘉宾论坛二: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分析处理(主持人:樊东卫;嘉宾:李楠、朱明、崔文元、肖海力、余恒) |
18:30-21:00 |
晚宴(餐饮楼二楼成功厅) |
|
|
11月27日(周五) |
地点:312会议室 |
上午第一节 |
主席:邱波(河北工业大学) |
08:30-08:45 |
基于深度学习的虚拟仪器(季凯帆,云南天文台) |
08:45-09:00 |
天文统计的前世与今生(张彦霞,国家天文台) |
09:00-09:15 |
聚类算法在天文中的应用(王伟华,常州工学院) |
09:15-09:30 |
天文光学望远镜数字孪生研究及应用(贾鹏,太原理工大学) |
09:30-09:40 |
A catalog of variable stars identified from LAMOST and ZTF surveys(许婷婷,广州大学) |
09:40-09:50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太阳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研究(覃瑛,云南天文台) |
09:50-10:00 |
Discovery of a Young Stellar Snake with Two Dissolving Cores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田海俊,三峡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
上午第二节 |
主席:靳萍(重庆大学) |
10:20-10:35 |
基于大科学工程的教育科普思考及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数据转化(乔翠兰,华中师范大学) |
10:35-10:50 |
中国天眼和天文小镇的天文教育及科普活动(朱文白,国家天文台) |
10:50-11:05 |
远程望远镜与公众科学项目天文科普教育(曹晨,山东大学-威海) |
11:05-11:15 |
宇宙漫游制作大赛的数据分析(左晓楠,华中师范大学) |
11:15-11:23 |
基于EP的教育科普资源设计与思考(罗澜铟,华中师范大学) |
11:23-11:30 |
基于引力波的教育科普绘画制作(秦瑶,华中师范大学) |
11:30-11:40 |
天文学新概论第5版(苏宜,南开大学) |
11:40-12:10 |
嘉宾论坛三: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及产业化(主持人:李珊珊;嘉宾:乔翠兰、朱文白、曹晨、邱虹云、闫正洲) |
12:10-13:30 |
午餐(餐饮楼一楼自助餐厅) |
|
|
下午第一节 |
主席:肖存英(北京师范大学) |
13:30-13:45 |
远程自主控制系统RACS2(王坚/张谦,中科大) |
13:45-14:00 |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处理(刘超,国家天文台) |
14:00-14:10 |
分子云核提取算法研究及应用(罗骁域,三峡大学) |
14:10-14:20 |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中强引力透镜系统的自动化分析(李楠,国家天文台) |
14:20-14:30 |
射电望远镜伺服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曹忠,广州大学) |
14:30-14:40 |
基于非刚性对齐的NVST斑点图高分辨重建(刘辉,云南天文台) |
14:40-14:50 |
基于机器学习的波长定标研究(胡兴,国家天文台) |
14:50-15:20 |
茶歇 |
|
|
下午第二节 |
主席:陈淑鑫(齐齐哈尔大学) |
15:20-15:30 |
SBRS观测数据中RFI检测及消除方法研究(强振平,西南林业大学) |
15:30-15:40 |
A hybrid method of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for BCUs in Fermi-LAT catalogs(徐亦骏,广州大学) |
15:40-15:50 |
IFU高精度检测与误差分析(王亮喆,云南天文台) |
15:50-16:00 |
Wide Binaries In Gaia DR2(邱丹,三峡大学) |
16:00-16:10 |
非平衡学习确定天琴RR变星候选体(张静怡,国家天文台) |
16:10-16:20 |
射电干涉阵天线增益校准算法实现与优化(黎静,广州大学) |
16:20-16:30 |
太阳图像丝状结构增强方法(尚振宏,昆明理工大学) |
16:30-16:40 |
基于深度学习的NVST条纹数据自动识别(李强,三峡大学) |
16:40-16:50 |
海量光变线曲线中异常光变的搜索(吴潮,国家天文台) |
16:50-17:20 |
嘉宾论坛四:AI+天文,趋势与挑战(主持人:田海俊;嘉宾:张彦霞、季凯帆、贾鹏、徐栋、梁波) |
17:20-17:30 |
会议总结 |
18:30-20:00 |
晚餐(餐饮楼一楼自助餐厅) |
|
|
11月28日(周六) |
工作组内部会议、自由研讨 |
|
|
11月29日(周日) |
离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