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20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20年学术年会11月25-29日在厦门召开,22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报告和会议详情请访问会议网站

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9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2019年11月27日-12月1日,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9年学术年会在百湖之城大庆举办。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科院网信办特约顾问吴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郝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天文处副处长刘强,以及来自各天文台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100多位代表共同参加本次会议。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庆实验中学二部承办。

大数据大科学时代的天文学研究,经典的科研模式和数据分析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模式、新思维成为必然。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批科学平台(Science Platform),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平台架构在云计算环境下直接面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需求,有望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为“科学平台和开放科学(Science Platform and Open Science)”,将聚焦于正在兴起的科学平台和开放科学理念及其对天文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影响。

在开幕仪式上,郝晋新副台长致辞。他表示,科学数据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成立对促进天文及相关领域重大成果产出和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提议明年的年会可以与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年度会议共同举办。刘强处长肯定了天文信息学对于科研创新领域做出的贡献,他希望通过本次年会能够涌现出更多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性研究,未来,基金委也会对有价值的优秀项目予以支持。

本次会议采取主题报告与嘉宾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内容上主要围绕国家天文科学中心的建设与科学数据在科研中的应用,如何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天文学研究中落地生根,如何在天文大数据时代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天文数据实时计算和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几个方向进行。

来自天文、计算机、科普教育等不同领域的代表从各自的工作出发,展示了相关技术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了科学平台的技术需求与应用前景,以期通过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产出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参会代表们在论坛环节畅所欲言,围绕主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大家在充分的交流中加深了对开放科学理念的认识,更加明确了科学平台未来的应用场景和建设方向。

据悉2020年学术年会将于2020年11月25日-27日在美丽的滨海之城——厦门举办。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8年学术年会举办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8年学术年会于11月21日至25日在江西景德镇召开。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科院网信办特邀顾问吴钰,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景德镇学院副校长胡继平等领导出席。赵刚、王瑞丹、胡继平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各天文台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馆、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50多个单位1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自2001年起已经成功举办17届。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年会是第一次同时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即两岸四地天文科研及科普工作者参加的会议。本届学术年会由国家天文台主办,景德镇学院承办。
引力波、中微子探测窗口已经打开,天文学研究迈入多信使时代,让本已极具挑战性的天文大数据再度升级。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为 “天文学中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ML and AI in Astronomy)”,聚焦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文学中的最新和潜在应用。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机器学习与FAST》。本次会议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
※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 天文领域的标准和规范
※ 多波段多信使数据的融合
※ PB量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 超高IO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
※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天文学应用
※ 高维海量数据的可视化
※ 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密集型研究
※ 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和全民科学
※ 学科发展与跨界合作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的建设与应用项目通过验收

 2017年2月24日,中科院“十二五”信息化专项科技领域云总验收会在京召开。天文学“科技领域云”的建设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总验收。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项目于2013年3月正式立项,2014年5月15日上线试运行,2015年投入正式运行。本项目由国家天文台(包括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共同承担,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微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梧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龙泽达、吸易(北京)教育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

“天文科技领域云”是中国虚拟天文台在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专项的资助下,以国内核心天文观测设备的时间申请、审批,数据汇交、共享、使用,课题设计、开展为线索,融合天文观测和科研活动所需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高性能计算、软件和实用工具等资源,形成的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平台;是以中国天文数据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天文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为基础,基于虚拟天文台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的一个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

目前,项目已集成了超过500TB的科学数据、1.5PB的存储能力、700多Tflops计算能力、100多种软件,为LAMOST、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佘山1.56米、丽江2.4米、南山25米等10多套观测设备提供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为2.4米、2.16米等望远镜提供时间申请服务;为国科大和各天文台500多用户提供虚拟机等云服务,注册用户达18000多人,发现6颗超新星和1颗新星。在2015年,项目入选“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

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院内天文学观测数据和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科学家提供高效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平台,为公众提供接触真实天文研究数据的渠道。经过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但科研信息化的工作远没有结束,天文学科技领域云(中国虚拟天文台)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在“十三五”期间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2017年春季年会在上海召开

由中国虚拟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共同承办的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2017年春季年会将于2017年5月14-19日在上海召开,更多信息请访问会议网站
 

中国虚拟天文台携手阿里云打造更强数字宇宙

10月13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总裁胡晓明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共同发布了双方缔结战略合作的消息。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在天文学、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优势,共同开展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合作,提升我国天文学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拓展云计算大数据最新研发成果在前沿科学领域的推广应用。

发布会现场照片

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发言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发言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自2009年落成至今已经获得了超过500万条天体光谱,比国内外其他望远镜观测获得的天体光谱总和还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体光谱库。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进入正式科学观测后每天将产生50TB的数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大数据为天文学的新发现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带来非常多的技术挑战,涉及到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

“天文教学论坛”2016日程和报告

近年来,我国天文学研究迅速发展,新的天文院系也不断成立,这为我国天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教育部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天文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7月4日-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一次全国天文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同行研讨我国天文学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经验、问题及其对策。会议主题包括: 1) 如何根据人才需求和自身特点设计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2)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大数据和虚拟天文台等新兴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科学传播的受众面? 3) 如果建设高校天文教学资源平台及其分享机制? 具体日程和部分报告请访问: http://www.china-vo.org/events/astroedu2016/index.htm

Python编程基础及其天文学应用培训举行

2016年6月27日-28日,由国家天文台职工培训资助计划支持,信息与计算中心组织的“Python编程基础及其天文学应用培训”在国家天文台举行,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3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现场

近些年来,国际上在科学计算语言方面,尤其是面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Python已经是占了半壁江山,这在一些重量级的开源应用(Tensorflow, theano等)中都得到了证实。在天文研究领域,亦是如此,美国即将发射的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LSST大口径全天巡视望远镜等都将Python作为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的主力语言。针对天文学研究需求开发的Python科学计算包AstroPy近些年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极大的方便了科研人员进行科学计算。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Python编程基础、促进科研人员使用Python进行天文学研究,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China-VO)在台职工培训资助计划的支持下,举办了此次Python编程基础及其天文学应用培训。

此次培训分四个环节,分别介绍了Python编程基础、Python与科学计算、Python与天文学计算、最后进行了天文科学计算的实例分享。国家天文台赵永恒老师介绍了“Python在天文年代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余恒老师介绍了“用Python搞定星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王鑫同学介绍了“使用Python方便快捷高效的载入输出数据,浅谈yaml在天文中的应用”。

赵永恒老师介绍“Python在天文年代学中的应用”

培训期间,学员学习并实践了Python语言环境以及Numpy、Scipy、Matplotlib、iPython、Pandas等科学计算基础软件包,试用了AstroPy天文科学计算包。通过培训,学员们初步掌握了Python的操作,为日后在天文研究中应用Python奠定了基础。学员们认为通过这次技术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很有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效率提高。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5年学术年会召开

 
2015年VO年会合影(full)

2015年11月26日-30日,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5年学术年会(简称VO年会)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召开。天水市副市长宋德雄,天水文化与旅游局局长仙松涛,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树政出席。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EMC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师范大学、北龙泽达、观瞳创视、贵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师京城教育云、华中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浪潮集团、清华大学、三峡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水市委党校、西华师范大学、中北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中科曙光、重庆市状元小学、重庆梧台科技等30多个单位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本届年会由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庆梧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得到浪潮集团、EMC存储、中科曙光、泽达数据、锐捷网络、华师京城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虚拟天文台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资源无缝透明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数据密集型网络化天文研究与科普教育平台。万维网的威力在于它的透明性,仿佛所有的资料都存在于你自己的个人电脑上。虚拟天文台的目标也是要达到这样的透明性,把天文数据和相关信息带到你的电脑上。以国家天文台为首的中国天文学界在2002年提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的设想,并于当年在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博士的推荐下成为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成员。

China-VO论文数据贮藏库上线

您还在把论文中的附表链接到个人主页的临时位置吗?Out啦!
应天文学家的要求,中国虚拟天文台设计开发的论文数据贮藏库(China-VO Paper Data Repository)今日正式上线。China-VO论文数据贮藏库是一项免费的科研论文相关数据资料存储和开放访问服务。科研论文中涉及的图表、数据、动画、电影、模型、代码、软件等都可以寄存在这个平台上。平台为每一个实体对象提供一个永久的网络访问地址(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解决临时网址经常失效的问题。这个URL地址可以由用户个性化定制并维护,China-VO保证地址的长期有效与数据安全。存储在平台上所有资料的产权仍归论文作者所有。
2014年5月15日中科院“十二五”科研信息化专项“天文学科技领域云”平台上线试运行。中国虚拟天文台以论文数据贮藏库上线来纪念“天文学科技领域云”上线试运行一周年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
平台试运行一年来,已经整合了中科院各天文台的十多套观测数据和云计算资源;国内3个2米级以上的光学观测设备,LAMOST、2.4m、2.16m,全部基于该平台实现了原始观测数据的规范化归档管理;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等观测设施提供数据管理和发布服务;为丽江2.4米望远镜、兴隆2.16米望远镜、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等提供观测时间申请等运行支撑服务;为国科大和天文台100多位研究生提供云端课程环境;注册用户近500人。
“中国虚拟天文台隐私保护”同时发布。China-VO高度重视用户隐私的保护,尊重各方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