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CasJobs国内平台搭建完成并实现LAMOST数据集成

斯隆数字巡天(SDSS)的专业用户对CasJobs一定不会陌生,它为大规模数据检索和使用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化工作环境。为方便国内SDSS以及LAMOST科学用户的科研工作,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团队完成了CasJobs国内平台的搭建并实现了LAMOST DR1巡天星表数据的集成。习惯了CasJobs的用户不仅可以在国内网络中方便地使用SDSS星表数据,更可以进行LAMOST巡天光谱星表与SDSS星表的联合操作。
同时,SDSS SkyServer国内镜像从原来的DR10升级为最新的DR12。
CasJobs国内平台采用最新的CasJobs v4_0_0a版本。此版本修正了此前版本中FITS格式输出的问题,提供了语法高亮显示等新功能。CasJobs是一个大型科学数据库的在线工作平台,以网络应用的形式提供强大的数据库检索和操作功能。其突出的特点包括:

  • 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查询作业
  • 检索历史的保存与查看
  • 用户个性化数据库“MyDB”在服务器端提供持久的表、函数、程序创建和使用功能
  • 通过组机制实现用户间数据的共享
  • 多种形式的数据下载功能

SDSS SkyServer以及CasJobs的国内镜像地址为http://sdss.china-vo.org
 

China-VO作为优秀成果代表参加基金委e-Science重大研究计划结束评估

3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结束评估会举行,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的“中国虚拟天文台试验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作为5项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评估专家进行了汇报。

“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04年启动,是国内最早启动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学研究计划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牵头,会同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联合组织,总经费5000万元。重大研究计划共支持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3项,面上项目39项。以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为负责人的“中国虚拟天文台试验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被作为重点项目获得资助。

在2004-2007年项目执行期间,项目组针对天文学研究对“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的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平台开发工作,针对科技资源的便捷高效访问、编程模式下科学数据的大规模统一访问、各类科技资源的无缝融合使用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和开发成果在LAMOST大科学工程、中国天文数据中心等项目和平台中得到应用,服务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基于LAMOST大科学装置的银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体证认》、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重大项目《LAMOST银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等一系列重要天文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执行期间,天文信息学被提出并得到不断发展,e-Science和基于科学数据的科普教育理念渐入人心。

因项目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良好,本课题2010年被作为6个应用示范项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计划为期一年的滚动支持。

国科大研究生基于China-VO平台开展课程学习

3月4日上午,国科大研究生天文学基础课程《多波段天文数据获取与处理》正式开课,62名研究生选修。该课程涉及到天文观测方法、观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实用性很强。由赵永恒(万人计划入选者)、崔俊(百人计划入选者)、颜义华(国家杰出青年)、吴宏(国家杰出青年)、苟利军(青年千人入选者)、李菂(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多位杰出一线科研人员任教,分天文数据分析、行星数据获取与处理、太阳数据获取与处理、光学红外数据获取与处理、高能数据获取与处理、射电数据处理等多个专题授课。每个专题都有数据处理的实战作业,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为从事天文学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教师授课和学生练习需要HEASOFT、IRAF、DS9、JHelioview、Python、IDL等多种软件环境以及配套的数据。如果让每个学生都从零开始准备这些软件环境,无疑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很难保证学习环境的一致性,给课程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在几位授课教师的协助下,基于天文学科技领域云的云平台,为《多波段天文数据获取与处理》课程准备了标准的软件环境模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登陆天文学科技领域云平台,利用标准模板在数分钟之内便可以创建一个完备的课程软件环境。China-VO还准备了使用手册并对授课教师进行了培训。该工作大大方便了教师授课和研究生们的学习,同时也起到了推广科技领域云成果的效果。
目前,天文学科技领域云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00个。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
http://astrocloud.china-vo.org/

多波段天文数据获取与处理课程指南:
http://astrocloud.china-vo.org/s/static/lesson.html

LAMOST纪录片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造镜探苍穹——郭守敬望远镜创新建造之路》 LAMOST纪录片今天再获殊荣,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提名奖。该纪录片由赵永恒任出品人,崔辰州为制片人,关彤为导演, 历时三年完成,于2011年由奔流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此前,该纪录片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4年1月成功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50种 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目录”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14年农家书屋重点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推荐目录”。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宣传部文件批复精神,由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于2015年2月2日评选揭晓。中华优秀 出版物奖设图书奖、音像电子和游戏出版物奖、出版科研论文奖三个子项奖,本届获奖图书100种、提名奖102种,获奖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30种、 提名奖76种,全国优秀出版科研论文30篇。

详情请查看中国出版协会网站有关新闻:

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作品名单公示

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揭晓

纪录片DVD可从下面网址免费下载(建议使用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方式):
http://info.bao.ac.cn/download/astronomy/lamost/LAMOST.iso  (3.7GB)

 

China-VO入选院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

近日,中科院条财局发文公布了中科院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的评选结果,“虚拟天文台-天文学科技领域云”成功入选。

为进一步凝练和展示中科院科研信息化应用成果,推广和扩大科研信息化建设成效,促进“科技云”环境下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有力促进中科院的科技创新,支撑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中科院条财局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全院39个单位共提交了39个案例,经过专家函审和现场打分两轮评审,最终评选出“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项目由国台牵头,紫台、上海台共同参加,云台、新疆台、天津大学共同参与。本项目以国内核心天文观测设备的时间申请、审批,数据汇交、共享、使用,课题设计、开展为线索,融合天文观测和科研活动所需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高性能计算、软件和实用工具等资源,形成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平台;以中国天文数据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天文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为基础,基于虚拟天文台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

平台2014年5月上线运行,目前已经整合了院内5大天文台的十多套观测数据和云计算资源;注册用户近300人;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等观测设施提供数据管理和发布服务;为丽江2.4米望远镜、兴隆2.16米望远镜等提供观测时间申请等运行支撑服务。

关于天文学科技领域云的更多信息,请访问网站:
http://astrocloud.china-vo.org
 

第二届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网站上线 春节前开始接受参赛作品提交

1月16日,第二届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网站正式上线。在线作品提交系统将于2月16日面向公众开放。大赛旨在更好倡导基于科学数据的教育科普理念,推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传播科学知识,通过万维天文望远镜(简称WWT)漫游的制作激发参赛者的科学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大赛由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国家天文台联合主办,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吸易(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微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中国国家天文》编辑部、中国天文科普网、重庆梧台科技、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天文科学中心协办。
 

大赛的口号是“魅力宇宙 轻松漫游”。参赛作品将围绕经典天文学知识、现代天文学最新进展、中国传统星空及文化、地球环境等主题展开。本大赛计划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3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同时设置最佳创意、最佳脚本、最佳剪辑、最佳视效、最佳音效等专项奖项。

关于大赛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大赛网站(http://wwt.china-vo.org/tours2015)或关注大赛官方微信(WWTinChina)。

中国传统星空图及数据通过虚拟天文台发布

12月23日,“走进中国星空”嘉宾座谈会暨第二届“魅力宇宙、轻松漫游”宇宙漫游制作大赛启动式在北京古观象台举行。知名天文学和天文学史专家、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科学传播和信息化专家30余人齐聚紫微殿,分享中国传统星空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成果,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展现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星空文化。同时,宣布启动第二届“魅力宇宙、轻松漫游”宇宙漫游制作大赛。

自古不同文明对星空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形成了不同的星空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人把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映射到漫天星斗,建立了与西方星座完全不同的星官体系。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传统星象,是历经千年相传的世界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星空。但在普通大众眼中,西方星座的“天蝎”、“猎户”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三垣二十八宿”的含义。当今,在公众中传播中国传统星座知识,是普及天文科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一次很好实践。

齐锐、万昊宜合著《漫步中国星空》一书以科学研究工作为基础,对代表中国传统星象的宋代星官进行恢复,形成了中西对照星图。同时,结合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认星歌谣《步天歌》,帮助读者仰望星空,认识中国传统星象,并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典故为读者呈现星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寓意。

与西方由各种神话人物和动物图案构成的古典星图不同,中国古星图几乎是清一色的星点连线和文字。西方图案式星图对其星座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但中国的图案式星图却始终是一片空白。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星官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徐刚先生从2007年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星官的形象化设计和图案式中国星图创作,克服了中国星官数量众多、含义复杂、缺少参考资料等难题,先后完成了170多个星官图案的绘制,第一次为世人完整呈现了一个恢宏壮阔的“天上人间”。

China-VO组织的作品在“共享杯”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014年12月11日,第二届“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创新实践竞赛(简称“共享杯”大学生竞赛)总结交流大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竞赛组委会成员单位代表、竞赛评审专家组代表及部分获奖选手参加了会议。我台组织的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崔辰州研究员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共享杯”大学生竞赛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办。竞赛创办的宗旨在于进一步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进高校、进院所,加强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认识、理解及运用,提高广大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

本次竞赛自2014年5月15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大学生们的热烈响应。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大赛作品最后提交日止,共有1500多个团队或个人报名参赛,参赛人数超过3000人;共收集竞赛作品717件。竞赛组委会组织了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论文相似性查重、作品初审、原创性审核及作品终审等多轮评选,并经公示后最终确定了各奖项的归属。本次竞赛共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83名、优秀指导教师奖9名、优秀组织奖6名。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团队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中学生设计开发参赛作品。选手们将从中国虚拟天文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渠道获取的天文和地学科学数据借助万维天文望远镜(WWT)进行可视化呈现,从不同层面开展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

华中师范大学和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研究生万望辉完成的“漫步中国星空之紫微垣”获得一等奖,广州大学关凯莹、张嘉俊完成的“WWT脉冲星天文数据可视化”获得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周珊珊、杜康玉完成的“地震带的分布”和北京师范大学房小寒完成的“魔星大陵五”获得优秀奖。我台崔辰州研究员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这些作品通过数据可视化及WWT漫游制作,融合数据密集型天文学、虚拟天文台、天文信息学和基于真实科学数据的教育科普等最新理念于实践中。参赛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国家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研究的意识,激发了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激情,历练了团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4年学术年会在浙江举行

2014年11月27至29日,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4年学术年会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举行。本届学术年会由新昌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星空文化传媒、天姥巡星会承办。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天文学的‘大数据’(Big Data in Astronomy)”。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董国轩、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吴钰、中共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出席,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天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武汉大学、中北大学、星空文化传媒、北京月新时代、重庆梧台科技、观瞳创视、浪潮(北京)、EMC、中科曙光、北龙泽达、淘宝(中国)、微软亚洲研究院、华师京城等近30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本届年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主题涉及天文大数据的特点与挑战、云计算技术与应用、PB量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超高IO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密集型研究、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基于VO的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学科发展与跨领域合作等诸多方面。

自2001年首次虚拟天文台研讨会开始,至今本系列学术活动已经成功举办13次。本届年会采用了学术报告与嘉宾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年会上三场嘉宾论坛分别围绕三个主题来进行,即“云计算和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天文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对云计算、大数据有哪些需求”、“如何实现产学研的合作互赢”。

在学术年会召开期间,承办方在新昌县图书馆组织了以“探索宇宙奥秘,普及天文知识”为主题的天文科普报告会。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和胡义博士分别向参加讲座的近300名学生和家长做了《宇宙的创生》和《一个天文工作者的南极历程》的科普讲座,将天文知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带给青少年。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4年学术年会的举行对天文信息化建设、天文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天文领域的应用、产学研合作、天文信息学及天文普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hina-VO开始为全部国内2米级以上光学核心观测设备提供服务

2014年11月20日24时,兴隆观测基地2.16米望远镜2015年观测时间申请系统关闭。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顺利完成2.16米光学望远镜在本平台的首次观测提案征集任务。此间,系统共收到2.16望远镜观测时间申请50份,其中有效申请47份,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北京大学、南 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贵州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四川欧瑞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7个大陆单位以及台湾中央大学、香 港大学、法国图卢兹天文台等3个非大陆科研单位。

此前,丽江2.4米望远镜已经通过本平台开展了2014年下半年的时间申请工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归档管理和数据发布服务一直依托本平台进行。

至此,国内三个2米级以上的光学核心观测设备(LAMOST、丽江2.4米望远镜、兴隆 2.16米望远镜)均与天文学科技领域云实现了对接。

 

同步内容